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不要看起来太像一个记者

2023-06-05 11:31:21 凤凰网

看起来太像一个记者,往往很难在新闻现场有所作为,这是我从自己亲历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。

某年,某省一个县城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。记者云集,我也奉报社之命赶往该县。

刚当记者的时候,尚有极强的职业荣誉感和虚荣心,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记者。有时候故意装低调,嘴巴上虽然不说自己是记者,但心里总希望别人能一眼就看出自己是记者。那个年代,单纯而美好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那个时候,很多男记者女记者都喜欢穿牛仔裤,搭配一件衬衣,戴着眼镜,然后标配一个双肩包。就是这个双肩包,很容易暴露记者身份。

我去污水事件现场的时候,就是背着一个双肩包。

下火车,一到出站口就有人迎了上来问:是不是新闻记者?当时没有什么经验,顺口就答应了:是。

对方笑了:我们是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,专门在这里迎接来我县采访的各地新闻记者……

就这样,我被当地的宣传干部跟上了,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,想找的采访对象不敢去找,一是怕暴露线人,二是怕有些采访对象见到宣传干部跟着不敢说真话。他们跟了我好几天,采访也确实因此也没有进展,十分头疼。

这就是教训,自此以后,我再也不敢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记者,放弃了双肩包,改用了纯黑色的手提包,还经常端一个双层真空保温的玻璃杯,里面泡上各地的师兄弟、学生、媒体同行寄送的新茶。

这一招,挺管用。有一年某地一座大桥垮了,那些背着双肩包的记者都被清理出了现场,唯独端着茶杯的我没有被清理出来。

后来,我开始跑时政新闻。做时政新闻常常有个苦恼,那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,多数时候你进不了那些机关衙门的大门。

过早被识别出是记者,和过早主动公开自己是记者的身份,都极容易引起戒备。

有一年,我去某省政府大院采访,一到门岗就主动出示了记者证和介绍信,但省府门口的保安就是拦着不让进机关大门。后来没办法,我找了一个当地的朋友,他的车有出入省府大院的通行证,坐上他的车,才得以进入省府大院。然后,找了一个没有监控的地方下车,朋友离开,我在院子里绕了几圈后开始采访。

当然,还有很多办法进入一些特殊的新闻现场,但不能公开写出来,写出来就暴露了媒体常用的一些有效的工作技巧。这些技巧和办法,也只有跟媒体同行、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们交流时可以说口头一说。

总之,太容易让人看出来你是一个记者,或者在新闻采访现场过早主动暴露自己的身份,往往不仅不能给采访带来便利,反倒是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阻碍。

中国做时政调查的记者极少,所以我做时政调查的某些经验几乎很难给其他人有什么借鉴意义,公开写一写也无妨。比如我最近几年出门采访一般都是穿白衬衣,出入党政机关的大门时一般是一手提着皮包一手端着茶杯,绝对不看门口的保安一眼,目不斜视昂首挺胸,直接往里走……

不要太像记者,但也别把自己搞得太可疑。有一年在四川乐山采访,刚剃过光头,穿着无领的白衬衣、拿着一把扇子,被该市某局的纪检组长当成了推销手串等物品的假和尚,闹了一个笑话。

2020年10月27日